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孝感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中国八大移民集散地——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分布及迁徙之谜

2022/4/6 8:27:27发布123次查看
“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主流移民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这四个时期包括:先秦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期、秦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和近代沿边多向移民期。麻城现代人口的组成也是历史上主流移民依次展开的产物。麻城地处江淮之间,吴头楚尾,为神州腹心地带,中国移民史上的历次主流移民无不涉及到麻城。“麻城移民史,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移民问题,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系统而深入地研究麻城移民问题,也就相应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凌礼潮:《先秦时期麻城移民问题考略》)。
近年,明清时期的麻城移民,特别是被称为“中国八大民集散地之一”的“湖广麻城孝感乡”,更是引起众多移民研究专家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结合近年国内学者对麻城移民研究的共识,对麻城移民概况,特别是明清时期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麻城作为著名的移民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麻城移民在中国移民史上的地位、影响等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元代以前的麻城移民
元代以前的麻城移民,历经中国移民史上的先秦黄河中下游
的多向移民期和秦到两宋的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这期间,麻城移民既具备这一时期的共同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
麻城境内居住的最早人类当属苗蛮部落。麻城境内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20余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后岗遗址、金罗家遗址和栗山岗遗址。经过考古工作者对这些遗址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发现它们的文化特征应属江汉系流的“城背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而与江汉系流这些“文化”相对应的族群“此时的居民非三苗莫属”(章开沅:《湖北通史·先秦卷》)。有资料显示,麻城属于三苗活动生息的北部边缘区域。
麻城的移民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苗蛮部落时期境内的迁出迁入情况。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属于江淮文化区的山东和安徽的部落族群即向麻城苗蛮侵轶,麻城的苗蛮亦有向东部移民的可能。在金罗家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在江汉系流少见,而在大汶口文化、薛家岗文化中颇有代表性的器物;而1956年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的蕲春易家山遗址的文物,均见于麻城栗山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就意味着,属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薛家岗文化越过大别山进入了麻城境内,而当时麻城苗蛮所处的“石家河文化”(江汉系流)也影响到了属于江淮文化的区域。从移民学的角度分析,有专家认为,这期间,有一定数量的黄河下游的部落迁徙到麻城境内,而麻城境内的苗蛮也有一定数量的人群向东迁徙。
进入尧舜禹时期,麻城苗蛮土著遭到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华夏部落的沉重打击,从而引发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强制性的移民。
尧舜之间的君位传递之争,为三苗北上提供了机会。三苗之君反对尧让位于舜,便与尧的儿子丹朱联合抗尧。战争的结果是三苗大败,于是“迁三苗于三危(甘肃敦煌),以变西戎”(《史记·五帝本记》)。至于迁徙的具体数字不得而知,但从以后的资料反映,这次迁徙只是针对苗蛮部落的“不善从者”,大部分苗蛮仍然生活在麻城境内。
禹执政后,曾对三苗实行过怀柔政策,但三苗仍不愿服从以禹为首的统治,于是禹也发动了征伐三苗的战争。三苗这次遭受的打击更大,“苗师大乱”、“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为民”(《国语·周语下》),三苗后世就此衰微。
从麻城邻近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掘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器物。这说明夏王朝当时曾向麻城区域大量移民,在“三苗”之地建立了据点,派兵驻防。此时麻城境内尚存相当数量的“三苗”遗民。这次战争后,禹对“三苗”的一些部落首领也采取迁移的办法。所不同的是,禹对流徙者非但没有虐待,反而为其创造了必要的生活条件,使之“安居乐业”。即所谓“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尚书·禹贡》)。孔安国注曰:“西裔之山已可居,三苗族大有次叙,美禹之功”。禹的这次强制性移民,讲究了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三苗的反抗斗争从此平息。
夏商时期,原居住在中原的楚部落开始南迁,他们与以江汉流域三苗后裔为主体的荆人融合,被称为“荆蛮”、“楚蛮”或“楚荆”。商代国王多次发动收复“南土”的战争,麻城当时属于一个受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参与了数次对“楚荆”的作战。到商代后期,商人移民扩展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方,麻城境内又有不少商的移民迁入。
公元前11世纪以后,麻城成为黄国的属地。春秋时期,黄国开始受到逐渐强大起来的南方楚国的威胁。公元前649年,“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左传·僖公11年》)。到第二年夏,黄国灭亡。按当时惯例,被灭国的公族要被迁至战胜国本国境内或其他便于控制的地方。同时,战胜国还要派公子王孙带领军队驻守被灭国。可以推断,此时麻城境内不仅有大规模的黄国公族的移出,而且也有楚国占领军及其家属的大量迁入。麻城全境自此纳入楚国的版图。
在以后的370多年中,大量楚人移居麻城,楚文化逐渐成为麻城地区的主流文化。从对一些墓葬中的文物和风俗的考察中发现,“到战国晚期为止,楚人移民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麻城土著的人口数”。(凌礼潮《先秦时期麻城移民问题考略》)究其原因,麻城土著除死于战争外,大量的是移民他乡。
麻城境内在先秦时期的最后一次大移民,是因为秦灭楚。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贲引兵攻楚,大破楚军,取10余城。公元前224年,秦王赢政拜王翦为将,王翦、蒙武率兵60万大举伐楚,于蕲南大破楚军,虏楚王负刍,楚至此灭亡。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中,特别是失都灭国,促使大批楚人逃亡,秦人大规模进驻。
秦朝至元代以前的麻城移民,也大都与发生在麻城及附近的战争有关。这期间,既有因阶级矛盾激化而引起的农民起义及其失败后对居民的流放;也有因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导致大批中原民众南迁;还有为巩固边防迁居麻城的南宋百姓。其移民形式主要为:朝廷对起义农民的“强制迁徙”、北方难民的“移民避难”、南宋政权组织的“移民固边”等。
由于战争频繁,麻城境内屡遭浩劫,加之麻城县治因战争多次迁转,地情资料多毁于兵燹,传留下来的关于麻城本邑的移民记录甚少。不过在翻阅其它文献典籍中,我们会发现诸多历史事件与麻城地区之移民相关。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蛮”造反,武威将军刘尚率兵镇压,迁移7000余人至江夏界中,开发“五水”流域。“五水”即今巴水、蕲水、浠水、举水、倒水。“举水”、“巴水”至今仍是流经麻城的两大水系。这是一次规模不小的人口迁入,麻城及整个黄冈境内的“五水蛮”,即是由“南郡蛮演化而来。他们自此在鄂东生息繁衍,后来,由于不满朝廷的统治,举行过多次起义。
东汉末期,曹操恐沿江郡县为孙权占领,令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民众北迁。当时这些地方的居民惊慌不安,虽有10万户渡江南徙,但也有相当数量北迁到大别山区的麻城境内。
南北朝时期,麻城境内建有赤亭县(县治在今麻城歧亭)属“西阳十八蛮县”之一。公元451年,“五水蛮”起义,第二年刘宋文帝派兵镇压。公元457年,“五水蛮”再次起义,孝武帝遣沈庆进攻经年,大败“五水蛮”,俘走数万人。可以想见,作为“五水蛮”中心区域的麻城境内,有大批青壮年被强制迁徙。
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南宋大将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州、复州、汉阳、德阳制置使,驻扎江州,见淮西及黄(州)蕲(州)地区土地闲置,百姓稀少,不利抗金和巩固边防,便组织江西移民迁淮西,这期间有大批江西移民落户黄州府,麻城位于宋金交界处,境内首次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江西移民。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江湖大旱,流民北渡江,宋遣大理寺主薄薛季宣在黄冈、麻城设官庄22所,按户给屋,按人给田,并发耕牛、农具和种子,使边民垦殖”(《黄冈市志·大事记》),这是南宋政权第二次向大别山区有组织的移民,移民来源仍以江西为主。据宣统《黄安乡土志·氏族录》载,在黄安(麻城邻县,明嘉靖42年从麻城析出)迁入的180个姓氏中,在元代以前有40个姓氏迁入,这40个姓氏在宋以前漫长岁月中,只有14个,而两宋时期就有26个,这其中,尤以南宋为盛,迁入18个。同时最引人关注的是,这40个迁入的姓氏,以江西为最多,来自江西饶州、南昌、九江、光安等地的姓氏多达34个,占外来移民的85%。
江西移民迁到黄冈、麻城,一方面为南宋政权巩固边防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为元末开始的移民大潮,起到了引领作用。当时居住在麻城及附近的江西移民一直保持着与祖籍地之间的联系。当元末明初江西境内因种种原因迫使大批百姓不得不外出谋生时,麻城及鄂东地区就成为其首选地。
二、元末明初大批江西百姓入籍麻城
自元至正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带大战,大批民众为逃避战乱,涌入长江以北的大别山区;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陈部残余势力仍然对明政权构成威胁,因而江西地区长期受明统治者的歧视,被施以重赋。而此时位于黄州府的麻城,其税赋水平只有江西的1/5左右,这也是促使大批民众落户麻城的原因。
据《明太祖实录》载,江西南昌府在明初每亩税五斗,到明洪武21年才降为每亩税三斗。而此时的黄州府(含麻城)平均每亩税赋仅为6.2升.在这种情况下,加之宋代迁至黄州一带先期移民的牵引,大批江西人入黄(黄州府)是势所必然的。
民国麻城《陈氏宗谱》称:“我始祖陈太大人,系江右饶州府人氏也。饶州生齿繁庶,穿木为田,难容耕凿。开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门户,闻红头巾作乱,杀戳甚众,土旷人稀。太祖乃抛弃故里,自饶州历鄱阳风涛,经历险阻,至湖广黄州府,访黄麻二县界地,名黄泥畈落钗河古刹天齐庙一带,此处人心醇而风俗厚,遂以旅人寓焉。”
乾隆麻城《胡氏族谱序》则称:“始祖胜三公生元顺帝年间,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罗塘乃其居址。尔时初被徐兵毒,继而友谅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无宁所,草木皆惊。一时望风远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迁府,其偕来胞兄荣一荣二,各居一处,我祖胜三公始析居兹土。”
民国麻城《冯氏族谱序》曰:“我族始祖念三公,由江右迁麻,至德荣公,乃念三公之次孙,即我分三世分支祖也。”又载旧谱(顺治元年)叙曰:“冯氏自宋元以来,历世二十,经年四百余矣。记始祖念三公,五世而有月谭公,元季随父避兵,迨至有明平定而后复业。”
 光绪麻城《凌氏宗谱》:“吾祖自始祖受辅公肇基于麻邑也久矣。缅维故都,则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刘伶卫大栗树百石嘴。于明洪武六年偕妣而来。”
民国麻城《彭氏族谱》:“(本邑)外籍不一,而江右独多,以余所见,逮余所闻者,皆各言江西云。夫邑之来江西者,不止万族。”
乾隆麻城《邹氏族谱》:“自始祖迁八公以元进士由江西来守于黄,因卜宅麻城之西北点兵山。”
光绪麻城《邓氏宗谱》:“至元明递嬗之际,流离转徙,丧乱初平,我祖南坡公由南昌安籍于麻城。”
宣统《黄安乡土志》记载了当时迁入的外籍姓氏35个,有23个是从江西迁入的,占65.7%。在麻城,绝大部分都称江西是祖籍地。
2005年3月至2006年8月,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在麻城境内收集了142套族谱,这些族谱涉及麻城125个姓氏。麻城市现在总人口116万,此125个姓氏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94.8%,较全面地反映了麻城人口的来源情况。
通过对这142支家族之源流进行分析,从江西迁移到麻城的姓氏及宗支有125个,占入籍麻城家族的88.03%。其中,来自江西“瓦屑坝”这个小地名(江西瓦屑坝和麻城孝感乡一样,均为中国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的有41支,占外籍移民总数的28.9%,占江西移民的32.8%。
在这142套家谱中,只有17套族谱未反映其祖源自江西。而这17套族谱中,有3个姓氏来源未注明,有7套只注明是从麻城的邻县红安、罗田、阳新等地迁入,而麻城邻县也大部分来自江西,所以这10支姓氏是不是来自江西还很难说。
综上所述,说麻城人“十人中九个江西老表”是颇有道理的。那么,这些外籍人又是何时迁到麻城的呢?麻城地方志办公室所收集的这些家谱中,注明入麻时间的族谱有133套。从这133套家谱的记载情况看:唐代2支,宋代14支,元初2支,元中3支,元末28支,明初62支,明中19支,明末2支,清代2支。由此可见,元末明初迁到麻城的多达90支,占迁麻城总支数的67.7%。
三、麻城人与元末明初的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大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第三次大移民,即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的开始。麻城...
孝感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